小说吧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李逵的逆袭之路 > 第694章 人人都爱李二郎

第694章 人人都爱李二郎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这几个人他当时想要弄死了事。

可惜后来又是去京城,又是去青塘,才让这几个家伙给侥幸活了下来。这次假御史台的手,干脆隐患一并消除了。

想到此处,李逵顿时有种如沐春风的爽利之感。

李逵是不可能让聂翠翠出庭作证,这关乎着官宦门庭的体面。官宦门庭,但凡女眷要是抛头露面,就会被人说成门风不佳。这也是李逵私下里给刘安世证据和口供的原因。而且,聂翠翠还有孕在身,根本就不可能出庭。

按理说,案子到这时候就该结束了。

可是临了,刘安世却扭扭捏捏的偷偷塞了一个折子给李逵,很不好意思地对李逵讪笑道:“人杰,这是愚兄去年写的《感应篇》,帮愚兄看看,到底成不成?”

看着刘安世又是抱拳,又是讨好的媚笑,李逵愕然不已。刘安世也想在李逵面前充大辈,本来也应当。可是李逵之前在堂上整出让人震耳发聩的四句警句之后,他顿时有点心中惴惴。万一自己的水平很低,被李逵比下去了,岂不是丢脸?

干脆,兄弟相称。

看着一个个之前对他不假辞色,如今却勉为其难的讪笑离场的大宋高官。李逵摸着鼻子,自言自语道:“难不成这次玩大了?”

可不就是玩大了嘛!

大宋文臣,对于杀敌多少,开疆拓土这些功绩都不怎么在意。不仅没有崇拜,反而颇为鄙夷。像是王韶,当年进士及第也算是文臣中的精英。制科落选,才去了西北。之后开启了彪悍的武夫模式,硬是凭借着麾下不到十万人马,将河湟之地方圆两千里土地给收复了。

之后平步青云,入枢密院,执掌天下禁军。

可是看他在京城的倒霉样,很难让人信服,这是大宋功臣该有的待遇。最后贬谪出了京城,只是一地知州。这期间,皇帝和对王韶非常信任的王安石都没有保他。

李逵立功并不比王韶少,甚至更多一些。可即便如此,他也仅仅是在朝臣之中混了个脸熟。对于文官来说,大宋的枢密使,不是靠着立功就能换来的。好在李逵官小,还不值当有人想要将他搞下去的念头。

可是李逵立言了,这就不一样了。

《左传》有言: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虽久不废,此之谓不朽。这是读书人三不朽的出处。

在古人看来,立德是最为重要的不朽之功,其次就是立功,在其次是立言。可是在大宋,这个顺序完全被颠倒了过来。

立言,才是大宋文臣的最重要功绩。

比如说王安石,他老人家在发迹之前,是荆湖学派的旗帜,倡言:天下治学,当以安危治乱。其着作《杂说》更是折服天下士人无数。真以为他老人家当初几次拒绝入京,是为了不贪慕权贵,而安心在地方做县令,这是大错特错。

他在地方上做知县判官,用他的变法手段治理地方,真的能引起天下的注意?要不是他一篇有一篇的文章在文坛传颂,就算是在田间地头累死,王安石也不会被人重视。

甚至皇帝都数次想要调他入京,都让他给拒绝了。

说什么母亲年事已高,不想去京城。

难道京城就真的比舒州要好吗?

再说了,大宋做官,都是异地做官。根本就不可能让官员在老家做官。王安石侍奉母亲,在京城和舒州都是背井离乡。用母亲年事已高作为借口,根本就立不住。

可是没人认为王安石虚伪,甚至都称赞王安石笃孝。

真以为他做官清正爱民,就能让他有如此大的名声。

错了!

是文章,王安石做官的时候可没有闲着,他用近乎独步天下的文章让他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赞誉。至于政绩,一个小小的偏远县州的政绩,对于大宋来说重要吗?

说白了,王安石用十多年的时间,完成了他立言着书的资本。而这个资本,对于文臣来说,不亚于佛家子弟的金身。属于不死不灭的超然存在。

李逵也做了。

他虽然是做出了立言的一小步,但足以惊恐天下士林。

这家伙才多大,就玩圣人这一套手段,难道就不怕被雷劈吗?

随后的几天里,李逵发现周围的人,尤其是对他的态度都变了。蔡京有种躺地上让他随便挠痒痒的臣服样,当然,这在李逵看来,肯定是迷惑他的假象。而梁世杰更是一脸崇拜地迎接李逵到来,目送李逵离开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