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吧
会员书架
首页 >女频小说 >官居一品 > 第七九零章 京察大计(上)

第七九零章 京察大计(上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官居一品第七九零章 京察大计(上)

过了正月十五,各衙门都开印办事了。隆庆改元后的头等大事,便是京察。当天中午,吏部联合都察院六科廊,向两京各大衙门移文,分发了内阁起草的戒谕群臣疏:

朕初承大统,深烛弊源,亟欲大事芟除,用以廓清气浊书不云乎无偏无党,王道荡荡,无党无偏,王道平平。朕诫谕诸臣,从今以后,其尚精白乃心,恪恭乃职若或沉溺故常,坚守旧辙,以朝廷为必可背,以法纪为必可干,则我祖宗宪典甚严,朕不敢赦

一篇杀气腾腾的诏书,宣布了大明隆庆朝的首次京察大计拉开帷幕。

中国自古就有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传统,历代王朝都将官吏队伍视为统治之本,对其考功察过十分严格,本朝更是如此。其中六年京察典制最重。两京三十六衙门的数千名官员,四品以上的上自陈不职疏,如实陈述自身关于政绩和操守的得失,送交皇帝审阅并作出裁决。四品以下的,分别由两京吏部和都察院审察其中又以北察为主。

在考评过程中,两部分工合作,相互监督,确定官员贤否陟黜。而六科廊言官则主要负责监察整个京察过程,是否有徇私舞弊触犯王法的行为。结果出来后报送内阁,由内阁票拟去留,或者发还重审议定是否恰当,造册奏请待皇帝裁决后,最后将考察结果下发。

在经察结束后,六科廊还会对留用官员进行拾遗,对遗漏者进行弹劾。被拾遗所攻击的官员虽不多,但无人能够幸免。

这是一种有很强监察意义的考评,考察对象是官员任职期间的德行和过失等,着重查处官员的不称职情况,计过而不计功。其目有八:曰贪曰酷曰浮躁浅陋曰才力不及曰老曰病曰罢软曰素行不谨。相应的处分分四种:贪酷为民;不谨罢软冠带闲住;老疾致仕;不及浮躁降调。

其结果一般只有降黜没有升迁,又因为这是对官员本人能力操守的评价,其对个人仕途的打击,几乎是致命的若是被降职外调还好说,将来努努力,还能再回来。但一旦被罢归,往往就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结束,若没有嘉靖遗诏那种神器相助,一辈子别想再出头了。乃是一道实实在在的鬼门关

整个京察过程,一般要持续两个月,甚至三个月,这段时间里,两京官员噤若寒蝉度日如年,无比煎熬。往常过完年回来上班之后,官员们仍会懒散一段时间,不是凑在一起云天雾地吹大牛,就是偷溜出去喝酒聚餐,根本无心正事。但今年完全不一样。官员们不管有事无事,都在自己的值房里正襟危坐,既不串门,也不交头接耳。那些干着肥差或者在要紧位置的显官,往日里那是神气得不得了,整日里趾高气扬,用鼻孔看人,如今也缩了脖子软了声气,见了门口扫地的大爷,都是一脸的微笑,吃拿卡要更是全都不敢了,唯恐在这节骨眼上,得罪了别人,被告了黑状。

而吏部的官员更是断绝一切往来,除了上班就在家里闭门不出,甚至连自家亲戚都不许上门,唯恐被六科的言官们弹劾,整个京城的气氛紧张极了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身为执行京察的重要官员,考功司郎中陆光祖,一过完年就住进了衙门里,京察不完决不回家。没办法,虽然京察是以吏部尚书为主,但杨博威望地位太高,说不见客,等闲便谁也不敢上门打扰。他可不敢这么干,毕竟太多的关系不能得罪,只能躲进衙门里找清静,谁也说不得什么。

此刻,他正在聚精会神的阅看,今天上午的最后一份卷宗,这里面是一个官员的京察资料,有两部分组成,其一是各衙门正官送来的官员之履历政绩及考语,其二是吏部向各衙门下发的匿名访单所谓匿名访单,就是一种不具名的群众评议书。要求官员对本衙门同事的操守和为官进行评价,当然是不具名的,拿回家写完之后,火漆密封直送吏部,谁也不知你写了什么。就算有神通广大者,通过关系搞到手,也因为大家写出来的都是台阁体,只能猜测无法确定,到底是谁打的小报告。

考功司的职责,就是将收到的考评和访单汇集起来,并给出初步意见,然后呈送尚书大人裁决虽然考察内容皆有察例可循,但由于察例的内涵,本身就很难确定,而看似明晰的条目也往往包含着微妙的含义,为使用中的随意性留下了空隙。所以是笔下留情,还是笔下杀人,只在他的一念之间。

比如老疾,既可以当作恶迹显著,似当罢斥和才力暗庸,操守有议的官员的保护伞,又可以当作黜退那些品行政事俱优,但不受上司欢迎的官员的借口,许多循吏于壮年被坐以老而致仕,就是中了这招。

才力不及也不一定与官员的才干有关。比如这次,兵部武选司郎中李绍恤,平时秉公办事铁面无私,但因为上面有人不喜,结果被诬告平日招致同乡,出入公衙,私相宴叙,既有以启钻刺之径,亦有以开嫌隙之门,全是莫须有的罪名,陆光祖虽然知道他是无辜的,但只能略加援护,以不及外调。而仓场侍郎周永泉,是出了名的性特暴戾,行更贪y,库官为腹心,克扣靡厌,出入拔胡须,残虐有声,但因为他送足了厚礼,上面也授意只坐以不及,外调任巡抚去了。

李周二人虽然处分相同其迹涉瑕疵,尚未太著也,姑注拟于才力不及改教项下,但情节轻重差别如此之大竟坐同一察例,也足可见其内涵的模糊了。其他察例亦然,所以考功司郎中在京察中的权力,要比本部侍郎甚至左都御史还要大。

但遇上一个强势的尚书,他也只能依命行事了,就像方才的李周二人,起先的结果报上去,又被打回来,在尚书大人的暗示,陆光祖才不得不曲意为之。不过他在部多年,看惯了多少好官蒙冤而去,多少贪官扶摇直上,早就不会因为所谓的正义感,而做出什么抗上的事儿了。

但有些人他不得不去争去抗,因为自己前年放弃升迁的机会,从文选司转任考功司,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由于陆炳的关系,他与沈默早就结为盟友,两人又性情相投,相处的十分融洽,所以他早成了沈党的骨干。前年正是沈默请他过府一叙,陈说此次大计的利害,告诉他沈党很可能面临一次极大地危险,为了到时候能够有人庇护,请他务必暂时做些牺牲,既不能升迁,还得离开油水最大的文选司,来到这专门得罪人的考功司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